CPU / 中央處理器
-
不以現狀自滿、不只強還要更強,傳蘋果正準備下一代新M1晶片,將用在高階系列的MBP與iMac
蘋果上個月才推出了以ARM為架構的M1晶片,並搭載在MacBook系列上,而現在又有消息流出;根據彭博社報導,蘋果計畫在2021年初推出一系列新的Mac M1處理器晶片,將彌補這一代M1對x86架構的不足,並用在2021年上市的升級版 MacBook Pro、iMac,以及2022年登場的下一代工作站級的Mac Pro。 目前的ARM架構M1晶片,在低功耗上的運行處理表現十足亮眼,而以彭博社報導的內容來看,蘋果下一代的M1晶片將在效能上火力全開,以應對專業工作者的高效能需求,並有意圖超越Intel、成為最快的處理器。(哭啊!那剛買這一代M1的不就3個月就成了舊款XD) 即將到各位手中那5奈米製程、4個效能核心與4個節能核心、15w功耗的M1晶片,雖然在與Intel及AMD的x86高階處理架構相比,有些弱勢,但根據彭博社指出,蘋果正在開發的下一代M1晶片為20核心CPU,分別為16個效能核心與4個節能核心,但可能會先發布具有8核與12核的M1晶片,而針對高階系列的iMac,也正在開發32核心的M1晶片。 在GPU方面,目前的M1晶片為最高8核心GPU,下一代的M1晶片搭載於蘋果的MacBook筆電系列將採用16核心GPU,高階桌機iMac系列則配載32核心的GPU,更有意思的是,甚至最慢將於2022年上市的工作站級別Mac Pro,也將具有64個或128個GPU核心,取代目前使用的AMD Radeon架構。 蘋果在此之前就已先預告,將在2022年前把Mac全系列產品全面更新為M1晶片,而彭博社報導也指出,以上所提及的蘋果ARM架構晶片與系列產品的發布時間,都會將在2021年至2022年之間,所以等同於這兩個事件節點恰巧不謀而合。 一直以來,蘋果無論是在數位多媒體播放器、智慧型移動或穿戴裝置、以及電腦與作業系統上,都喜歡用自家的東西並且自行開發,且在規格與配置上也特立獨行,在配件上也幾乎不能通用,蘋果系列產品儼然獨立成一套使用模式。也因此,在手機群雄割據下,也形成三星、Goolge Pixel等Android陣營與蘋果iOS對壘,在電腦配備的市場版圖之中,也漸漸分成Intel、AMD、NVIDIA等組成的PC陣營對抗一個蘋果,甚至在M1晶片推出之後,更加深了這奇特的現象,雖然蘋果是如此「獨裁」,但這不也是造就它如今地位以及市值的原因嗎? 過往以ARM架構起手的競爭對手,在Intel領先節點優勢下紛紛倒地,而如今在晶圓製程上已經輸給了台積電,喪失了領導地位,加上AMD的重振旗鼓,這段期間算是承受相當大的壓力,雖然在Cinebench中,10奈米的Tiger Lake在單線程的評測數據上勝過了蘋果M1晶片,但M1晶片的處理運作還是立基於主打低功耗上,假設在改良後、更新的這塊新M1晶片出爐,預期在效能火力全開之下,Intel即便不吃果粉這塊市場,但其地位還是將會在市場上受到蠻大的動搖。 假設Intel不再繼續擠牙膏,蘋果下一代的M1晶片也如期出爐,在2022年到來的這段期間,或許玩家們可以盼到一個奇蹟、盼到一個Intel導入EUV技術並且在7奈米上能夠展現良好表現的奇蹟。 雖然平時PC玩家中的Intel愛好者總會對Intel冷嘲熱諷,但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激勵的言語表現呢?PC和Mac使用者之間始終壁壘分明,假設Intel在M1晶片下委靡不振,即使不吃果粉市場,Intel在PC玩家眼中將會再一次大失所望,希望這樣的情況不會成真,畢竟有競爭、才會有進步,受益的還是使用者大家囉。 ★沒新聞心癢?加入PCDIY!官方Telegram頻道: ☆「找嘸人」聊科技?加入PCDIY! Telegram討論群:
-
火箭湖中的漣漪漸漸擴大?Geekbench測試流出,Rocket Lake-S與Ryzen 5800X效能相當
前陣子,Intel已經揭露了他們第11代Rocket Lake-S的核心架構細節,在全新的CPU架構、加強版的Xe GPU以及20條PCIe 4.0通道(總算有了),而Geekbench網站上也流出了7奈米Zen 3架構的Ryzen 7 5800X與Rocket Lake-S的效能評比,發現兩者效能竟在伯仲之間(驚!),但在AMD的猛烈砲火下,這究竟是Intel年底迴光返照的最後一滴牙膏,還是力挽狂瀾的前兆呢? AMD在Ryzen 5000系列的發表會上,根據蘇媽所發布的Cinebench測試數據,Ryzen 9 5900X的單核效能數據拿到了631分的高分,數據大贏Core i9-10900K 16%,而Intel眼看這樣不行,激增了體內的腎上腺素技術強化策略,將Intel Core S系列進化,導入Cypress Cove的新架構,搭配全新500系列晶片組,將可強化IPC效能,並且搭載Xe繪圖架構,強化內顯效能。 而國外的推特大神APISAK在Geenbench上挖到了兩位冤家的Ryzen 7 5800X 與Rocket Lake-S 8核心評比,結果發現第11代Rocket Lake-S竟然能和Ryzen 5800X相提並論。 Rocket LakeIntel 00001 Processor, 8 Cores, 16 ThreadsGenuineIntel Family 6 Model 167 Stepping 0Base Frequency 3.41 GHzMaximum Frequency 4.98 GHzHP 886CHP OMEN 30L Desktop GT13-0xxxGeekbench 5 score1645 - 9783https://t.co/tFJdin96zJ pic.twitter.com/rtKLMsFO1X— APISAK (@TUM_APISAK) December 3, 2020 Rocket Lake-S擁有8核心16線程,並且具有16MB的L3快取、4MB的L2快取,在基礎時脈上可達到3.40 GHz、超頻更能達到5.00 GHz,而在Geekbench的測試數據中,Rocket Lake-S均以5.00 GHz時脈來運行測試。 由上面這張測試數據截圖可以發現, Rocket Lake-S在單核測試中獲得1645分、多核心測試下拿到了9783分,而相同為8核心16線程的AMD Ryzen 7 5800X在單核測試數據為1688分,多核心運行測試則為10122分,從數據上來看,Rocket Lake-S的表現已經大幅領先原有的10帶處理器,除了單核數據已經極為接近5800X之外,在多核的表現上也僅落後約300多分左右而已,看來等實際11代推出之後的效能或許可以期待一下。 不過,5.00 GHz還不是Rocket Lake-S的最高超頻時脈,在先前的外媒報導中,Rocket Lake-S能將超頻時脈提高至5.4-5.5 GHz,如果真能如此,搞不好這顆第11代的Rocket Lake-S將會是今年Intel擠出來的最大一滴牙膏(誤)。 ★沒新聞心癢?加入PCDIY!官方Telegram頻道: ☆「找嘸人」聊科技?加入PCDIY! Telegram討論群:
-
行動版AMD Ryzen 7 5800H部分規格曝光,搭載8C/16T 3.2GHz運作頻率以及16MB L3快取
近日話題沸沸揚揚的AMD不管在處理器還是顯示卡上,都挾帶著香味四溢的產品出來,在顯示卡方面,RX 6000系列的強大性能,不僅追上了RTX 30系列,還讓老黃急著於明年初推出更多陣容的顯卡來應對。 而在處理器方面,更是帶著全新Zen 3架構的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一舉打趴Intel Comet Lake,成為桌上型處理器界的霸主,也造成了搶購熱潮(今年搶購潮也太多!)。 那在筆電方面呢?相信玩家們都期待著Ryzen 5000筆記型處理器再重新上演絕地反攻的局面,雖然目前還沒有官方的正式資訊,不過在先前已經曝光了,其40%的單核效能提升,相信已經讓AMD粉絲們相當振奮,而在近日有網友在Geekbench還發現了5800H的部分規格,那麼事不宜遲來看看更高規的Cezanne-H有多少進步吧! 先來看規格方面,5800H核心數與4800H、5800U同樣為8C/16T,推測可能是工程版本的關係,時脈不管是基本還是Boost皆是3.2 GHz,不過已經比上一代4800H的基本時脈還要高300 MHz,而在L3快取方面也同樣從8 MB升級為16 MB。 而在跑分方面會這麼低,主要是因為該工程版是以500 MHz下去運行,基本上無法當作參考,不過以5800U與4800U的比較來看,同樣是Zen 3架構的加持,在時脈、L3快取上也都有進步,5800H的進步幅度相信不輸5800U,相當期待實際上市後的實力如何。 目前蘇媽也確定將於明年1/12在CES 2021演講,相信到時能得到更多Ryzen 5000筆記型處理器與Radeon RX 6700系列的相關消息,近日有在考慮購入新筆電的玩家,如果不急,不妨再稍微等等明年更香的新機種上市囉。 ★沒新聞心癢?加入PCDIY!官方Telegram頻道: ☆「找嘸人」聊科技?加入PCDIY! Telegram討論群:
-
香味開始擴散!Intel 400系列主機板開放支援Smart Access Memory(SAM)技術
AMD的SAM(Smart Access Memory)技術,一直是近日的火熱話題,其能拓展CPU與GPU之間的通道、讓RX 6000系列的效能更加提升,不但令玩家們相當振奮,對手老黃也急著喊話RTX 30系列正在研發相關功能,不讓AMD專美於前。 不過蘇媽相當佛心,在先前就已經表示打算將這項黑科技開放給對手Intel與NVIDIA使用,並且很快的在近日,各家主機板大廠已經陸續在Intel的Z490、H470、H460及H410支援Resizable BAR功能,即為Smart Access Memory技術,玩家們可透過BIOS更新來開啟這項黑科技,而ASUS的代表Chris Wefers也展示了一張性能比較圖,那麼就來看看在Intel主板上,這項黑科技能提升多少效能吧! 從比較圖來看,Chris Wefers使用了ROG MAXIMUS XII HERO(WIFI)主機板搭配Intel i7-10700K與AMD RX 6800XT於FORZA Horizon 4遊戲中做測試,實際開啟SAM後的FPS效能不但有所提升,更高達13.37%,這不但與AMD官方宣稱搭配5000系列處理器時的提升幅度幾乎一致,也代表著只有PCIe 3.0的Intel 400系列主機板並不會因為頻寬問題而影響SAM效能提升,解除了先前對於PCIe 3.0影響的疑慮。 也因為如此,除了Intel用戶,對於之後會下放的AMD自家400系列主機板(X470、B450)舊用戶們來說,也可以放心省一筆換主機板的錢(真的可以多戰幾年了XD!),而現在AMD與Intel已經連線,接下來就只剩老黃的RTX 30系列了(N卡用戶等不及了!),這次三大陣營的合作真的是讓玩家們相當驚訝,讓人好奇是不是要對抗其他陣營(Apple?),但不管如何,最終造福的還是玩家們,而之後還會帶來多少後續效應呢?小編相當期待。 ★沒新聞心癢?加入PCDIY!官方Telegram頻道: ☆「找嘸人」聊科技?加入PCDIY! Telegram討論群:
-
舊用戶們有福了!AMD將SAM功能下放到400系列主機板囉
近日AMD SAM(Smart Access Memory)的話題真的是不間斷,先前才傳出老黃也正在開發相關技術來搭載在RTX 30系列上,而之後AMD更直接表示有意願將此黑科技開放給對手Intel以及NVIDIA(佛心蘇媽!),雙方接下來還會如何出招呢?實在是令人相當好奇。 不過對手即便要搭載SAM功能也是之後的事,目前該黑科技還是僅限AMD獨佔,雖然官方先前就表示SAM功能並不會支援舊平台,代表還是需要搭配最新的AMD Ryzen 5000處理器、Radeon RX6000顯示卡、500系列主機板才能開啟,但或許是考量到舊用戶的需求,在近日有消息傳出,AMD最新發布的AGESA v2 1.1.0.0更新能讓400系列主機板也能開啟SAM功能(香味擴散!)。 這對於400系列主機板的舊用戶們來說應該是相當興奮,畢竟400系列主機板就能搭配Ryzen 5000處理器(透過BIOS更新)與Radeon RX6000顯示卡,若花數千元、數萬元來升級主機板,只為了SAM功能來提升那最高11%的效能,實在是不太划算。 其實AMD會將SAM下放到舊平台也不太意外,按照先前老黃說法,NVIDIA自家的SAM技術就是基於PCIe規範開發的,即便是PCIe 3.0也能支援,現在看來AMD的SAM應該也是採用類似的技術,這樣能完整支援Ryzen 5000處理器的400系列主機板在理論上是可以開啟SAM功能的。 不過只有支援PCIe 3.0的400系列在SAM加持下是否能跟擁有PCIe 4.0 的500系列一樣提高達11%效能呢?這點還是有待觀察,但不管如何,即便差異沒有那麼明顯,400系列的主機板應該是可以再多戰幾年了。 AMD的這一系列操作,也讓玩家們見識到蘇媽這次真的是戰力滿滿,不但終於擺脫了以往對手獨霸的窘境,甚至還開放技術,讓三大廠聯手合作起來,這樣的良性競爭、合作勢必會造福終端的玩家們,小編也期望未來三大廠在市場上更加突破,端出更香的牛肉。 ★沒新聞心癢?加入PCDIY!官方Telegram頻道: ☆「找嘸人」聊科技?加入PCDIY! Telegram討論群:
-
M1還沒到手、M2香氣已來,蘋果將於2021下半年推出M2晶片並在iMac上搭載?
在本月11日時,蘋果(Apple)隆重推出了全新自研ARM架構的M1晶片、以及3款搭載M1晶片的全新MacBook,只不過,才剛和舊情人Intel分手,現在馬上又傳出M2晶片將在2021下半年推出,並且也預計在2021年推出的iMac也將使用M2晶片,這動作還真是快啊!(不是啊……小編還在猶豫要不要預購M1的MacBook Pro欸) 萬萬沒想到的是,M1晶片根本還沒被摸清底細,微博爆料大神手機晶片達人就出來爆料,蘋果將在2021年下半年推出M2晶片,其內部代號為Jade,並且在明年推出重新設計的iMac時,可能就將搭載這片M2了。 然而,消息不只一件,據傳更高級別、隸屬工作站級的Mac Pro可能將在2021或2022上市,並且機體尺寸僅有目前Mac Pro的一半,但在採用晶片的部分就沒有確切消息走漏或指出新版本的Mac Pro將會使用M1或M2晶片了(蘋果表示:就是不告訴你XD)。但若假設M2晶片是為了桌上型的iMac所打造,那我們或許可以適當懷疑,蘋果「正在」為Mac Pro研發一款工作站級的Apple Silicon晶片。 在前天(24號)台積電位於台南的3奈米廠才剛上樑完成,也預計將在2022年下半年量產,那按照時程來看,預計會在明年下半年就推出的M2晶片應該會繼續沿用M1的5奈米製程(趕不及3奈米廠建置完成),雖然有消息說未來蘋果可能採用三星的5奈米製程,不過依照目前台積電5奈米製程還是業界裡最先進的,M2繼續使用的5奈米製程應該還會是台積電的第二代5奈米製程。 不過在2022年之後,究竟會是誰率先出手使用3奈米製程的晶片呢?這部份我們就拭目以待吧。 而最新版的M1 MacBook系列,雖然已和Intel告別,但還不能真的算得上正式分手,因為在機身設計上還是和Intel版的MacBook系列一樣,不過知名的蘋果分析師郭明錤指出(相信果粉都知道這位爆料大神的準確度),蘋果將會在2021年下半年發布重新設計的、配載M1晶片的MacBook。 除此之外,郭明錤還預測,一樣是明年下半年,蘋果可能將推出,採用Mini-LED和支援5G的iPad Pro,並且推出較Pro版低價的iPad,甚至在引領時尚與科技潮流的第3代AirPods,也可能在2021年第二季度發布。這樣看來,2021下半年的蘋果又會很精彩了! 在軟體硬體上,無論是舊時代的iPod、macOS作業系統、iPhone、iPad等等,蘋果幾乎都是自行研發,衝擊科技市場外,還能引領時尚潮流,然而在後賈伯斯時代,庫克在營運政策上雖然與賈伯斯大相逕庭,並且時常會被拿來做比較,庫克常被質疑於產品創新這一塊無法和賈伯斯相比,但回過頭來看,M1晶片的產出,甚至是之後的M2,某方面來說,如果加上明年發布重新設計過後的MacBook,對庫克而言,其實也是完成了一次產品創新。 或許我們不該拿賈伯斯和庫克來比較,畢竟創業維艱、守成不易,一位是蘋果的開創者,而一位卻是蘋果的守成者,我們不能否認這一切,因為蘋果的確因這塊M1晶片而再一次衝擊時代。 ★沒新聞心癢?加入PCDIY!官方Telegram頻道: ☆「找嘸人」聊科技?加入PCDIY! Telegram討論群:
-
完虐桌機後換筆電?AMD Ryzen 7 5800U筆電版處理器單核效能大漲40%
AMD的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在Zen 3架構之下效能又再一次獲得大幅度的提升,尤其是在單核心效能方面表現更是一舉反超隔壁Intel的處理器,讓Ryzen 5000系列坐穩目前消費級最強桌機處理器的寶座,這樣的香氣也讓人不免期待如果AMD將Zen 3架構的處理器帶到筆電上又會有什麼樣的驚人成績呢? 根據目前官方與各方大神的爆料資訊來看,AMD Ryzen 5000系列筆電版的處理器將會有兩種版本可能:一個是維持現有Zen 2架構的Lucienne,另一個則是採用新一代Zen 3架構的Cezanne。 雖然目前這兩大系列的相關規格和數據都還不明朗,不過不久前一名@leakbench的Twitter用戶公開了一張關於AMD Ryzen 7 5800U處理器在Geekbench 5中的跑分數據!從資料來看,Ryzen 7 5800U採用8核心16執行緒(8C/16T)的配置,基礎時脈為1.9 GHz、爆發時脈4.44 GHz,如果對比目前的4800U的話,時脈分別有100/ 244 MHz的提升。 而在跑分方面,5800U的單核成績高達1,421分、多核則為6,450分,對比採用Zen 2架構的4800U在單核僅為1,031分,5800U的單核效能有著近40%的驚人成長,考量到Zen 3架構的一大特色就是強勁的單核性能,因此5800U的處理器版本應該可以確認是隸屬於Cezanne家族的一員了。 最後在細部規格方面,處理器的L1快取為32 KB、L2為512 KB、L3則是16 MB,相較於桌面版的32MB L3快取(R5 5600X),行動版因為把功耗鎖定在10~25W左右,使得晶片必須做出一定的程度的調整也是無可厚非。 是說AMD光是4000系列的筆電處理器就已經香到不行了,倘若接下來的5000系效能真的如爆料一樣的威猛,恐怕各位玩家在搶完PS5、處理器、顯示卡之後,又有東西得搶個沒完了(對不起了錢包,但我真的很想要那個酷東西…) ★沒新聞心癢?加入PCDIY!官方Telegram頻道: ☆「找嘸人」聊科技?加入PCDIY! Telegram討論群:
-
想入手筆電先等等!NVIDIA RTX 30系列獨顯將於2021 Q1開始搭載,並支援AMD新一代行動版處理器
NVIDIA GeForce RTX 30系列顯示卡發表至今已經創造了不少話題,目前也實際看到了RTX 3090 / RTX 3080 /RTX 3070的強大效能,相比上一代20系列有了相當大的進步幅度,也造成了一股搶購熱潮,而接下來還有價格更親民的RTX 3060 Ti即將在12月與玩家們見面。 不過這些都是桌上型版本,對於許多也想感受RTX 30系列強大遊戲體驗的筆電玩家來說,還在耐著性子等待官方進一步的新產品發布,好消息是,日前已有外媒透漏了RTX 30系列即將實裝在筆電上的相關消息,看來玩家的等待也將在明年1月迎來曙光。 日前外媒透漏,搭載NVIDIA GeForce RTX 3080、RTX 3070行動版GPU的筆電將先在2021 Q1上市,其餘型號則會在4月發布,到時會取代現有行動版的RTX 2080 SUPER、RTX 2070 SUPER、RTX 2070以及RTX 2060,比較特別的是NVIDIA似乎還不打算換掉GTX 1660Ti、GTX 1650Ti、GTX 1650,可能考量到GTX還是有一定市場,所以暫時保留?(畢竟GTX目前也還沒有新產品)。 先來說價格方面,從兩張曝光圖來看,RTX 30系列價格與前代相同,代表在同樣999美金以上都能體驗到全新RTX系列顯卡的遊戲性能,不過筆電最終售價還是會依照搭配的配備而有所差異。(NV表示:筆電漲價與我無關XD) 而在規格方面,根據爆料,行動版的RTX 3080為GA103S顯示晶片,可能擁有6144個CUDA核心,搭配256-bit的記憶體匯流排、GDDR6 8GB/16GB記憶體,考量到筆電的散熱性能以及需要較低功耗,行動版的規格會與桌上型有所差異也是很正常的,就看進步幅度能否與桌上型一樣那麼香了!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Wccftech曝光的官方建議電腦配置中,也放上了AMD處理器,雖然大家都知道近幾年AMD在桌上型處理器上的進步幅度之快,尤其Zen 3更登上了霸主寶座(真香!),但在筆記型處理器上,受限於現款4000系列僅有PCIe 3.0x8的關係,搭配RTX 2060以上的GPU沒有辦法發揮出全部效能,所以目前高階筆電大都還是以Intel處理器+NVIDIA顯卡為主。 不過透過曝光圖也揭露了一點,面對後續AMD也將推出新一代的5000系列行動處理器,相信未來也能陸續看到AMD處理器+NVIDIA顯卡的高階筆電出現,挾帶新架構的優勢下,勢必會對於Intel在筆電的市場上,造成一大衝擊。 透過這些訊息的流出,不管如何,對於玩家們來說,2021上半年將會非常火熱,除了1月的顯卡大戰、Intel Rocket Lake登場,筆電方面的戰場也陸續展開(Tiger Lake-H、5000H、行動版RTX 30系列...),對於近日要入手筆電的玩家們不妨再等等(沒那麼急迫需求性的話),即便不打算買RTX 30系列筆電,也可以等廠商開始清RTX 20系列筆電的庫存(跳水跳起來~),讓荷包君喘口氣,畢竟這陣子想入手的新產品真的太多了QQ ★沒新聞心癢?加入PCDIY!官方Telegram頻道: ☆「找嘸人」聊科技?加入PCDIY! Telegram討論群:
-
AMD將更新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 2,Ryzen 5000系列又再一次香氣撲鼻
除了典型的電腦玩家以外,還有另外一批熱衷於將自己電腦的CPU時脈頻率提升到大幅超出原廠的設定、進而發揮至最強效能的超頻玩家,然後將成績放到超頻世界紀錄資料庫裡。 AMD在幾年前的Ryzen 2000/3000等系列就推出過一項名為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的功能,配合Ryzen Master應用程式,幾乎就能做到一鍵超頻,而如今AMD更新了這項功能,進而推出了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 2 (以下簡稱PBO 2),看來Ryzen 5000系列又要更香了。 而本次PBO 2是基於前代PBO功能來作改進更新,且除了原本支援CPU的多線程時脈頻率提高之外,這次還新增了提高單線程、adaptive under-volting、Curve Optimizer等的新功能。 而和手動超頻不同的是,PBO 2功能還能藉由AMD的SenseMI技術來協助玩家調整效能,讓CPU頻率和電壓能根據當下所需來作增減,並且除了製造商在主機板BIOS中所設定的數據之外,PBO 2還能即時監測處理器的使用狀況。 Ryzen Master應用程式也將在明年年初正式更新和PBO 2相關的功能,但玩家們除了Ryzen 5000外,還需要一張內建AGESA 1.1.8.0(或更高)版本的400或500系列的主機板,才能正式啟動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 2。 undervolting在降低處理器熱量方面,是超頻玩家常見的一種手法,但也不一定要拿來作超頻用,基本上的功能是為了減少CPU所產生的熱量,而Curve Optimizer功能的部分,能讓玩家自行調整處理器的Boost頻率,並且在更新Ryzen Master之後,將mV單位改成counts來顯示,1個counts值約莫在3mV-5mV,可用正負30個counts範圍來微調其undervolting,並且能夠配置於Ryzen 5000中的所有核心,甚至單一核心使用,且因其自適應的緣故,對於系統的參數變化具有適用能力,也因此能夠優化Ryzen 5000 CPU的電壓呈現,並確保處理器的穩定性。 AMD預計將在12月時推出本次改版,但小編再次提醒,PBO 2只支援Ryzen 5000 CPU,而且玩家們需要一塊內建AMD AGESA 1.1.8.0 BIOS的400或500晶片組主機板。(意思就是,還沒入手Ryzen 5000的朋友趕快去買XD!) ★沒新聞心癢?加入PCDIY!官方Telegram頻道: ☆「找嘸人」聊科技?加入PCDIY! Telegram討論群:
-
AMD的SAM黑科技將支援Intel和NVIDIA,三強聯手、想打倒的到底是誰?
前陣子PCDIY!在站上有提過了有關AMD SAM技術的訊息,相信許多玩家都很振奮的想要快點入手AMD大全套(AMD Ryzen 5000處理器+Radeon RX6000顯示卡+X570/B550主機板),先不管熱烈搶購造成的缺貨問題(笑),但在AMD釋出能解鎖RX 6000系列效能的SAM技術後,NVIDIA也正在研發自家的SAM(Smart Access Memory智慧存取記憶體縮寫)的技術以免得被對手不小心超車太遠。 而如今,AMD的那個黑科技又有另外一個新消息,起初是Ryzen加Radeon才能啟動的黑科技,AMD現在打算將SAM這個技術開放給Intel的CPU和NVIDIA的GPU使用,幾位大神終將合作(大和解?),未來即使玩家們的裝備是Ryzen加NVIDIA RTX系列、Intel加Radeon RX 6000系列,都將能啟用這項SAM黑科技了。 #影片=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uaxnvRUeqkg&feature=youtu.be&t=2088 ▲AMD接受外媒採訪,透漏將與Intel、NVIDIA合作。 在NVIDIA宣布和Intel合作將研發SAM技術,使其RTX系列能與Intel的CPU配合使用之後,AMD接受了外媒採訪並且表示,Radeon的研發團隊正與Intel討論合作,讓SAM也能在RX 6000系列和Intel CPU之間解放效能,而Ryzen研發團隊也正和NVIDIA商討,使SAM技術能夠支援GeForce的GPU。(香味擴散囉!) 不過AMD並沒有公布相關的技術細節(先保密啊),但AMD表示,SAM技術並不是按一顆按鈕就能啟動的技術,它需要大量的開發與優化,玩家們才能從SAM技術中獲得有感的效能提升,就現階段來看,擁有這項技術的AMD目前處於先手的領先地位,畢竟Ryzen和RX 6000系列就是為此而生的,同樣的,這樣的特點也對兩位競爭對手造成了壓力。 但AMD的放手也是其來有自,SAM技術需要主機和顯卡的搭配才能發揮功用,倘若AMD將這項技術侷限在自家3A平台上,玩家們的配件搭配可能會逐漸走向獨裁化,在性能與價格的運用上就會變得綁手綁腳,在權衡之下,或許就會覺得「不過就是個SAM」,進而放棄AMD組合,因此AMD將技術開放使用或者支援相容,這格局或許可以給蘇媽個掌聲。 而AMD和Intel攜手合作的事已經不是新聞,不知道玩家們還記不記得,早在2017年底,NVIDIA那時在AI人工智慧運算上,幾乎無人可敵,迫使兩位歡喜冤家合作推出,基於Intel Kaby Lake CPU架構,搭配AMD Radeon RX Vega,其名為Kaby Lake CPU的GPU處理器,但過了2年,AMD與Intel的這段戀情便無疾而終,在今年1/31時宣告停產,AMD也終止了驅動更新。 不過令人好奇的是,Intel、NVIDAI、AMD所營造出的堪稱電腦界三國時代的3位軍閥,竟突然就合作了起來,除了如上述的、在PC市場與玩家們的組裝上有所考慮以外,是不是還有其他的小細節呢?蘋果ARM架構的M1晶片獨立於世,不在這三家之內,不僅改變Mac生態,也在PC市場上攪亂了一池春水,這次三強聯手是來抵禦M1晶片的強勢登場嗎?但Mac的市占率尚不足10%,或許這只是小編的想法而已。 ★沒新聞心癢?加入PCDIY!官方Telegram頻道: ☆「找嘸人」聊科技?加入PCDIY! Telegram討論群:
最多人點閱
- 洋垃圾神器,Xeon E5-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!
-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,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
-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,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-2670神器級處理器!
- 捉對廝殺:AMD Ryzen 2200G/2400G VS Intel Core i3-8100/i5-8400
- 不讓Z490專美於前、Intel 400系列入門選項,BIOSTAR RACING B460GTQ主機板開箱
- 洋垃圾戰神,5999元買14核心28執行緒Xeon E5-2683v3神器級處理器!
- SUPERMICRO SUPERO M12SWA-TF伺服器主機板實測開箱,史上最強實戰AMD Ryzen Threadripper Pro 3995WX為究極效能而生!
- AMD Ryzen 5 1600X實測開箱,6核心12執行緒戰神處理器再顯鋒芒!
- 搭載USB 3.2 Gen 2x2和2.5GbE LAN、入門玩家最佳選擇,MSI MAG Z490 TOMAHAWK主機板開箱
- 太極撥10核、「十力」不容小覷,ASRock Z490 TAICHI主機板效能測試
- Intel Pentium G4400實測開箱,「非K超頻」3.3GHz狂飆4.4GHz!
- AMD CPU與超輕巧ITX小板輕鬆配:華碩 ROG STRIX B450-I GAMING ft. Ryzen 3 3300X